三穴五针疗法
三穴五针疗法是“外埋内疏”体系核心疗法之一。依据传统中医理论,结合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,经临床验证,逐步形成的一套治疗呼吸疾病的中医特色针法。
三穴五针的原理
以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,深入剖析肺部疾病的致病本源,以绿色(不损伤其它脏器机体功能)、自然(按自然变化规律来平和五脏阴阳)为治疗理念。辨证选取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应穴位,用韧针针刺、舒经活络。
“针”是以针刺入人体穴位,通过补、泻等手法的运用,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,以刺激体表穴位的办法,通过全身经络传导,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,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其核心是循经取穴,关键是取穴准确,手法适当。
三穴五针疗法
针灸的五大特点
1.调和阴阳
人体在正常情况下,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。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,就会导致“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”等病理变化,而产生“阳盛则热,阴盛则寒”等临床证候。针炙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,使机体转归于“阴平阳秘”,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,从而达到病情好转的目的。针炙调和阴阳的作用,基本上是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。
2.扶正祛邪
扶正,就是扶助抗病能力,祛邪,就是祛除致病因素。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,即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。《素问·刺法论》说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既病之后,机体仍然会不断地产生相应的抗病能力,与致病因素作斗争。若正能胜邪,则邪退而病向愈,若正不敌邪,则邪进而病恶化。因此,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的基本法则。针炙治病,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。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炙有扶正的作用,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,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殊性来考虑。
3.疏通经络
人体的经络“内属于脏腑,外络于肢节”。十二经脉的分布,阳经在四肢之表,属于六腑,阴经在四肢之里,属于五脏。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,沟通表里,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路,它们“内溉脏腑,外濡腠理”,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。就病理而言,经络与脏腑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。病起于外者,经络先病而后可传于脏腑,病生于内者,脏腑先病而后可反映于经络。例如,太阳伤寒,首先出现头项腰背疼痛的经络证候,然后出现脏腑证候。
4、清热与温寒
清热,指热证用“清”法。温寒,指寒证用“温”法。这与治寒以热、治热以寒的意义是一致的。《灵枢·经脉》说:“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”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说:“刺诸热者,如以手探汤,刺寒清者,如人不欲行。”“疾之” 和“如以手探汤”,是指治热病宜浅刺而疾出“留之”和“如人不欲行”,是指治寒病宜深刺而留针。凡热邪在表,或热闭清窍而臻神昏不省人事等,针刺应浅而疾出,如用三棱针在大椎或井穴点刺出血少许,确有清热泄毒,桓神开窍之效。假使热邪入里,即“阴有阳疾”,亦可采用深刺久留的方法,直到热退为止,如热未退,还可反复施术。凡寒邪入里,或寒邪内生之疾,针刺应深而留针,并可酌加艾炙以扶正壮阳,温散寒邪。假使寒邪在表,壅遏络脉而肢体痹痛,亦可浅刺疾出,用三棱针点刺放血。此外,热证可用“透天凉” 法,寒证可用“烧山火”法。
5.标与本
标本的含义颇广。要之,内为本,外为标,正气为本,邪气为标;病因为本,证状为标,先病为本,后病为标,《素问·标本病传论》说:“知标本者,尤举万当,不知标本,是谓妄行。”这是强调标本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。应用治标与治本的原则是:缓则治其本、急则治其标。
“三穴五针”疗法的特点:
舒筋通络、平和五脏、改善肺功能,可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,减轻哮喘的发作程度,改善病人体质。
适应范围广
无论是对哮喘急性发作期,还是缓解期,尤其是中、轻度哮喘,均有与糖皮质激素几乎相似的疗效。可明显减少哮喘发作次数,减轻哮喘发作程度,而且疗效维持时间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