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疾风驱急雨,残暑扫除空。”处暑带着初秋的凉意来到我们身边。常言道:“立秋不是秋,秋在处暑后。”处暑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变化趋势。
孟秋之月,阴之始也。此时,“秋老虎”的余温仍在,天气较为燥热,而秋燥伤津液,进而易伤肺。
此外,人也较易烦躁。尤其是阴虚体质会愈发明显。
所以,此阶段的调养重点是滋阴润燥、养肺护肺。
PART01
防秋燥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复发或加重
早晚温差增大,空气逐渐干燥,人体呼吸系统易受到影响,特别是那些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或过敏性鼻炎的人群,更应在此时注重养护。
多食用清润甘凉的食物,如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蜂蜜、山药等,来滋阴润肺。
保持良好的作息,避免过度疲劳,同时适量运动如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,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。
根据辨证口服汤药,常用中药方剂:
①沙参麦冬汤:功效:此方具有清热养阴、润肺止咳的功效,适用于秋燥导致的干咳少痰、咽干喉痛等症。
②百合固金汤:功效:此方具有滋阴润肺、止咳化痰的作用,适用于肺阴不足导致的干咳、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症状。
③清燥救肺汤:功效:此方主要用于治疗秋季燥邪伤肺引起的咳嗽、咽喉干燥、口干舌燥等症,用以清热润肺、止咳化痰。
中医外治法
针灸:需辨证取穴,常用的穴位有肺俞、大椎、足三里等。肺俞为肺的背俞穴,具有益气养肺、宣降肺气的作用;大椎穴可振奋阳气;足三里穴则帮助调理脾胃。
温馨提示:上述方剂及针灸方法均需在专业医师辨证指导下及操作下进行,勿自行使用。
毛静主任提示鼻炎人群此时注意的防治要点
虽然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”,但是近期雨水丰沛,暑去湿仍在,对于还处在降雨频繁地区的朋友祛湿也不能忽略。
PART02
祛除残余湿气
忌食易生湿热之品,如:油腻、煎炸、辛辣、膏粱厚味、黏滞肥腻之物。饮食有节,如无节制地饮食,肠胃内的食物无法得到及时清理,可能会出现口气重、喉咙痛等湿热表现。
淋雨或出汗后及时擦干,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。
运动虽可帮助排出湿气,但要选在比较凉快的早晚,避免汗液流失过多造成津液亏耗。
要在相对干燥时及时开窗通风,下雨时紧闭门窗,打开除湿机。南方阴雨天气少用易吸潮的棉被、荞麦枕,可选择不吸湿、透气好的丝绵被、记忆棉枕头。有太阳时及时晾晒被子、枕头。
按揉穴位
1、极泉穴,位于腋窝顶点,腋动脉搏动处。建议每天按揉2次。
2、承山穴,位于踮脚尖时,小腿后侧肌肉隆起的尖角凹陷处,可一手扶墙,单腿站立,用另一条腿的脚面踢打承山穴,每次5~ 10分钟。
3、委中穴,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,按揉或敲打。